镇村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展现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发乡村文化自信的桥梁。
一、板桥街道概况
板桥街道位于连云区东南部,西与中云街道为邻,北与云
山街道接壤,南与东辛农场隔河相望,东面是徐圩新区。板桥街道下辖台南、跃进、程圩、板桥四个社区居委会和张跳一个行政村。总面积78.7平方公里,人口1万余人。
板桥街道原名叫小板跳,因清代盐商在烧香河上架木艞板而得名。1948年设板艞乡,1949年更名张艞乡,1956年复名板艞乡,1958年撤乡改置板艞镇,1956年更名板桥镇。2006年1月,合并徐圩镇、板桥镇置板桥街道。2010年11月,析板桥街道置徐圩街道。板桥街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属盐区,80年代至90年代属南城区、云台区,2001年划归连云区。板桥街道是连云港市“一体两翼”的“南翼”重要节点,是连云港市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海洋经济区,占地40平方公里的板桥工业园、上合物流园座落境内。板桥曾是著名的“紫菜之乡”和“淮盐之乡”。
板桥街道依山傍海,山海相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海景观和优越的区域位置。有13公里海岸线,拥有大板艞港湾、跨海大桥、大片湿地、内河港口,228、226国道,242省道穿越境内,有许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二、《板桥街道志》编纂情况
2016年4月,《板桥街道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街道成立板桥街道志编纂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主任,街道人大主任具体负责。10月8日,板桥街道志办公室编纂工作开始,先后经历了建立组织、培训骨干、拟定篇目、征集资料、初稿编写等过程。至2017年12月完成分纂稿44万字,后由本人统稿。2018年8月进行志稿初审,书稿交由街道三套班子领导、各村、社区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老同志审阅,在此基础上形成复审稿。2018年12月6日,在板桥街道召开《板桥街道志》专家组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志稿基本做到观点正确、体例规范、内容全面、记述平实,能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根据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本人用了半年时间对志稿的篇目结构、章节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形成66万字终审稿。2019年《板桥街道志》经区地方志办公室审定后,提交中国市场出版社,2020年5月由中国市场出版社正式出版。
《板桥街道志》是板桥街道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也是连云区第一家出版的街道志书。该志书篇首设凡例、序言、概述、大事记,正文设32章128节,约66万字,全面系统地展现了200多年来板桥街道的历史和现状,为记录和宣传板桥街道独特的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形态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
三、几点体会和感悟
1.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在编写地方志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上的农民、盐工、居民进行了一场无声对话。那些看似平凡的地名、人名、建筑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统文化意义。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同时也被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所触动,体会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事件,更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记忆。
2.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
街道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在志书编纂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同一街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风貌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从建筑风格到民俗习惯,从商业形态到居民生活方式,每一处细节都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
3.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编纂街道志的过程,也是和社区居民深度互动的过程。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我感受到居民对自己街道深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许多老人讲述家族几代人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台南盐场老工人许方亮拿出了珍藏60多年的毛主席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他父亲合影的老照片。使我认识到,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增强社区认同感的桥梁。
4.责任与使命
作为地方志的编纂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都需要经过严格核实,确保准确无误。因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后人的负责。这项工作让我认识到,我们是在为后人留下富贵的文化遗产,是在为城市记忆添砖加瓦。这种使命感驱使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板桥街道志》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总之,编纂《板桥街道志》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它不仅让我对地方历史、街道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加敬畏和热爱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这是一份既辛苦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为保留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方志年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