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英

吕继英(1911-2000),海属地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在青少年时期,她就勇敢地冲破裹小脚、包办婚姻等封建势力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束缚。在省立东海中学求学期间,她组织开办妇女识字班,带领妇女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权利。她是淮海区妇女抗日救国筹备委员会的首任主任,组织淮海地区广大妇女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保障后勤供应。她为广大妇女解放所付出的一切,是激励当代,传之后代的宝贵财富。
妇女解放先行者
1928年的一天早上,古城海州的青石板路上浸满了雾气,古韵悠扬的歌调时时从深巷里弄中飘出,仿佛沉寂一冬的纤草轻轻钻破泥土的束缚,随风散去的馨香。各家店铺的主人正在紧锣密鼓的操办着生意活,一切是那么的古朴素淡,突然——
“寒风习习,冷雨凄凄,邮差送来包和信,仔细看清,仔细看清是母亲……”远处传来清脆鲜亮的歌谣,而且是女音,于是行人过客、店家主顾纷纷侧目观望,以期看看谁家女子如此大胆,竟抛头露面,谈笑风生,岂不是乱了纲常。再细看,她们姐妹三五成群,还都穿着裙子,灰格布褂子,这下令有钱人家的大小姐都不禁颜面扫地,纷纷斥责她们破坏风气,不守“妇道”。虽人如此,但姐妹们置若罔闻,随性大方,一姑娘唱得正酣,不禁跳起舞蹈,其他姑娘纷纷参与其中,高喊着:继英,咱比比谁跳的好看……
继英?是的,这姑娘就是当时就读于东海中学的吕继英,妇女解放的先行者。
书香萦怀 与汝偕行
1911年2月,吕继英出生在沭阳县(今沭阳市)吴集乡大吕庄旁边的小吕圩。沭阳因位于沭河之北而得名,与海州紧邻,境内河网遍布,大吕庄就是一个被河水环抱的村庄。
据《民国野史大观》记载,20世纪初,沭阳“风气闭塞,民多业农”。整个沭阳县60多万人,农民占十之九,他们租种大地主的田地,受尽压迫盘剥之苦。当时的沭阳农村,封建势力强大,迷信、守旧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等锁链像毒蛇一样束缚着广大妇女。封建统治者就是要把妇女长期禁锢在家里,他们挖空心思,想出种种花样,来折磨妇女的身心健康。最明显的是裹小脚、编辫子、包办婚姻。他们要求妇女把双脚裹得小小的,如同粽子,称之为美;要求妇女把头发蓄得长长的,花大功夫编好、盘好,称之为“有家规”。反之,脚大了,就“丑得很”,嫁不出去;头发编不好,就说“没有家规”。农村的旧俗,还有“指腹为婚”,女孩子早早就要定下终身,长大只有服从,没有一点婚姻自主的权力。妇女在那个时候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到出嫁的时候不能到外面见人”。
民国建立以后,风气逐渐开化,有女学生剪齐耳短发的,老百姓之称为“二道毛”。顽皮的孩子偶尔见到青年女学生在路上走,就会在后面一起大喊:“二道毛,掉下桥,有人看,没人捞。”封建思想中的陈规陋习、落后的乡风民风使一代又一代妇女成为受害者。
吕继英的祖父吕墅、父亲吕秉衡、叔父吕汉臣都饱读诗书,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在方圆百里有着很高的威望,而且思想不可称为保守,反而具备时代眼光。也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吕继英独立的思想人格,尤其对于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种种限制,幼年的吕继英深感不满,痛斥这是一种没有人性的肉体乃至精神上的束缚。在开明的父母的支持下,她从小就没有裹脚。这一举动,让当时的乡邻吃惊不小,一时甚嚣尘上。一些老年人见到她就念叨:“不裹脚将来嫁给谁呀?”吕继英不管任何流言蜚语,她意志坚定,勇敢地走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
吕家生活并不富裕,仅有的一些薄田还位于几十千米以外,但吕秉衡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主张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应该享有读书的权利,于是他让吕继英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在自己创办的私塾就读,后又到学堂读书。这一点,在当地人的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吕继英天资聪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宋词熟背于心,后来父亲又让她学习古文,特别是精心研读《古文观止》,帮助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她还非常珍惜长辈给予自己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机会,12岁在灌云县伊山镇振云女子小学读书,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暨南女中读书。1927年夏,她转学到了东海中学初中部。无论在哪里,她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她喜欢阅读进步报刊,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思想的洗礼。由于受传统习俗影响,她的父母也曾为她订过一门亲事。可是吕继英坚决反对,从不承认。上学以后,更是不再理会这门强加给自己的亲事。她像一只鸿雁,渴望飞上蓝天,追求平等、幸福、自由的生活。
负笈东海 甘蹈洪流
192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原设在灌云县板浦镇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和设在海州城内的省立十一中学合并,成立新东海中学,全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新东海中学。任命时任中央大学学区视察员的董淮为东海中学的第一任校长。
新东海中学实行春季招生,消息传到沭阳,比吕继英大一岁的堂叔吕镇中决定到海州城去考试。吕继英知道后,心里非常羡慕,也要求能和叔叔一起到外面读书。吕家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同意女儿到东海中学去考一考。想不到,吕继英一下子就考上了东海中学。于是,17岁的吕继英进入了当时海、赣、沭、灌的最高学府——东海中学就读。东海中学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高中部包括普通科和师范科,吕继英在师范科学习。
东海中学实行男女同校,这在海州地区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校长董淮思想进步,积极工作,力争把东海中学办成第一流的中学。学校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部,教务主任卢郁文,训育主任屈凌汉,校长秘书武海楼都是董校长的得力助手。在董校长的领导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相处和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学校领导经常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干部,鼓励学生自治,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接近群众。训育主任屈凌汉,学生说他是“屈气凌霄汉”,可见他是一个意气风发、富有强烈正义感的教师。他常在学校的集会上宣讲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在日本侵入济南杀害外交官蔡公时造成“五三”惨案后不久,董淮、屈凌汉就向学生讲述“五三”惨案的起因和概况,激起了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学生会主席惠浴宇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罢课抗议,校方也立刻放假一个月。学生会组织学生宣传队奔赴赣榆、沭阳、灌云等县城乡演讲,宣传“御外侮、伸民愤、保国权”,提出“抵制日货、与日断交”。吕继英也在此时加入了这强大的爱国洪流中,一心要寻找真理,改天换地,实现民族的富强。
东海中学呈现出的朝气蓬勃景象,成为当时社会瞩目和议论的焦点。当时的东海中学学生中后来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吕镇中,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孙存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朱智贤,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杨汝熊……
省立东海中学没有女生宿舍,吕继英吃住都在海州开明士绅冯轼之家中。冯轼之家并不富裕,可是他热心公益,思想进步。特别是他对妇女解放非常关心,带头组织了海州“天足会”,号召广大妇女不要裹脚,要走向社会,彻底破除这害人的东西。
冯家位于古城海州东门州衙门附近,称为东州后。他家有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子里种着一棵木香花,春夏之交,洁白花开,清香四溢。冯家住了许多和吕继英一样的外乡女学生,这里简直成了女生宿舍。除了吕继英,还有冯轼之的大女儿冯若愚、小女儿冯自新、来自新坝的张蘩、来自白塔埠的冯菊芬。她们就在这里不断践行着解放妇女,追求自由的“革命理念”。
革命由我 “放足”为民
1928年7月,当时海州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因工作消极被江苏省委开除出党,省委决定派李超时、宋绮云两位同志到海州重新建立党组织。当时的海州工人多、盐民多,他们受的压迫重,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强烈。李超时、宋绮云装扮成走亲戚模样来到海州。一天夜里,他们与东海中学的地下党员惠浴宇在二营巷一个姓杨的人家里接上了头。8月的一个星期日,冒着毛毛细雨,他们三个青年像普通游客一样,出南门,散步来到白虎山,在牛眼洞一块峭然屹立的大石下召开了会议。
惠浴宇根据东海特支的要求,首先成立了东海中学支部,由吕继英的堂叔吕镇中担任中共东海中学支部第一任书记。1928年5月,在吕镇中等人的介绍下,吕继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党内通讯联络工作。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吕继英就把自己的人生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崇高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东海中学党支部先后发展冯若愚、冯硕仁、武同儒等一批青年学生入党,他们经常装着郊游,到海州城外的白虎山、孔望山、双龙井一起学习革命文件,讨论革命形势的发展,研究下一步如何开展革命活动。
为了更好地团结进步同学,吕继英将女同学组织起来,组成共青团小组进行学习,她们就在冯若愚家的过道大门旁的厢房里开展活动。大家都有自己的代号,吕继英叫“C1”,也就是C组第1号。C组邀请东海中心县委书记李超时到冯家和她们一起学习。李超时带了许多革命书籍和大家一起读,共同讨论,其中有一本从苏联翻译过来的由李超时带着大家一句一句认真学完。李超时年轻英俊,两眼炯炯有神,说话干脆有力,给吕继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江苏省委下达到东海中心县委的文件都是先寄到吕继英的手中,通过吕继英再转给李超时等县委领导人。作为省委联络员,吕继英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保证着联络渠道的安全畅通。
有了党的领导,吕继英的干劲更足了。她和冯若愚一起,说服了海州二营巷杨家大地主,利用他家的三间屋作为教室,开办妇女识字班。她们延请东海中学女学生做教员,在每天下午的课余时间上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作文,同时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启发学员提高思想觉悟。吕继英和冯若愚还不辞辛苦,把识字班开办到了花果山下的大村。她们利用节假日步行前去讲课,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吕继英等人在宣讲革命道理的同时,还为妇女协会会员争取利益,减轻家庭、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如解除家长包办的婚约,争得遗产继承权,消除家庭虐待等等,以鼓起妇女追求解放的勇气。她们把妇女解放的道理编成歌谣,教妇女们学唱,如:“小大姐,坐高楼,今天焦来明也愁。雪白一双脚,裹成红辣椒。离门寸步不能走,昼夜家居如坐牢。小弟一见哈哈笑,姐姐你道裹脚好,我看可怜又可笑,不如放脚上学校,识了一肚字,离了丈夫也睡觉。”“小脚丑,小脚丑,小脚难行走,小脚走路犹如风摆柳,一生事业如何了?大脚好,大脚好,能下田,能耙草,庄稼活儿做得好!”这些通俗易懂的歌谣不胫而走,使广大妇女深受教育。
杨家大地主家里有个女儿叫杨庆华,她是妇女协会的文书,受到新思想的鼓励,要求解除父母包办的婚约。吕继英和冯若愚非常赞成,于是妇女协会让她住进办公室,并以组织名义出面与杨庆华家长交涉,通过多次工作,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吕继英还广泛接触各界群众。在农村,她和宣传队一起散发传单,宣传妇女解放;在城市,她走街串巷,调查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海中学学生运动荡涤了污泥浊水,广大妇女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反抗封建礼教成为古城新风。
激浊扬清 辗转归来
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他们制造借口,辞退了董淮校长和一批进步教师,派了思想封建顽固的谷延隽等人来学校担任校领导。他们来势汹汹,制定了一条条校规,并且派人监视、查访、限制学生活动,激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愤慨。
1929年5月21日上午,全校师生集中在一起,进行一周一次的纪念周活动。在读完《总理遗嘱》后,训育主任陆秋斋爬上讲台,训斥学生冯硕仁,指天骂地,神气活现。礼堂里沸腾起来,有的学生喊:“校方侮辱人格!”有的喊:“抗议!我们抗议!”把陆秋斋气得浑身发抖。这时,学生会主席惠浴宇大喊一声:“打!”话音未落,学生揪住陆秋斋的头发,挥拳就打。校长谷延隽挤到台前,被学生端起痰盂劈头盖脸扣了下去,谷延隽顿时满头污水,愤怒的学生像火山爆发。这就是海属革命史上有名的“拳打陆秋斋,水淹谷延隽”。这帮反动教师吓得连夜逃出了学校,于是学生接管了学校。为了防止警察局来抓人,学生会组织了童子军,手持童子军棍昼夜巡逻。
在学生大闹东海中学的同时,李超时等人领导了云台山大村“扁担会”暴动。1929年初夏的一天,上山砍柴的农民和山霸发生冲突,“扁担会”会员挥舞红旗,肩扛扁担,手持铁斧、大刀,蜂拥上山,山霸的看山队闻风而逃,“扁担会”占领了云台山。山霸对此不肯罢休,请国民党灌云县常备队来镇压。“扁担会”早有准备,打得灌云县常备队落荒而逃。此后李超时在“扁担会”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武装团,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
由于敌众我寡,暴动最终失败了。6月1日,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和县卫队,包围了东海中学,对东海中学进行大搜捕。敌人四处通缉、捉拿共产党员。吕继英也是通缉名单中的一员,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匆忙中离开了海州。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吕继英等人离开海州到上海找党组织。他们到了上海,才知道人海茫茫。地下工作有铁的纪律,见面不准问姓名,不准通信,不准照相,不准问住址,这“四不准”,是严酷斗争环境所逼迫的。吕继英执著地寻找党组织,历经艰辛,她终于找到了李超时、惠浴宇这些战友。在海州和上海并肩战斗,共同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李超时和吕继英两颗年轻火热的心走到了一起,他们成了夫妻。不久,吕继英被调至江苏省委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结束后,她被分配到党的上海沪西区委做妇女工作。李超时则受中央委派,到通海地区任通海特委书记,后担任红十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领导南通、海门、启东、东台等县的革命斗争。在敌人重兵的猖狂进攻下,红十四军的斗争失败了,李超时被调回省委,担任江苏省巡视员。
1931年6月26日,吕继英随丈夫李超时到徐海蚌地区巡视工作,当时她已经怀孕两个月了,准备回家乡休养,便随他一起同行。却不知这一次同行竟是与爱人的最后一次——途中,李超时被特务跟踪并最终逮捕至监牢大狱,吕继英也深受牵连,关押其中。敌人对李超时严讯逼供,他却岿然不为所动,咬紧牙关直至被叛徒出卖。李超时的身份暴露后,敌人施尽了酷刑,他也始终坚强不屈。1931年9月19,敌人将他杀害在镇江北固山,吕继英忍住巨大的悲痛,牢记李超时的嘱托,在监狱顽强斗争。由于吕继英身怀有孕,敌人没有杀害她,判刑15年。吕继英在扬州江都监狱、江苏省反省院度过了几年艰苦的牢狱生活。1935年,经过多方营救,国民党反动派被迫把吕继英和她已经4岁的儿子放出了监狱。出狱后,吕继英在暂时难以和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回到了故乡大吕庄。在那里,她以教书作为掩护,继续寻找党组织。她本准备到延安去,可是儿子太小,难以走开。
1939年冬,大吕庄来了一支穿着灰布军装的部队,他们一路打听,来到吕继英家。这是由张爱萍率领的新四军四纵队,他们挺进苏北,到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李超时担任红十四军军长的时候,张爱萍是红十四军二大队大队长,他们是艰苦斗争环境里的战友。张爱萍来到苏北后,一定要来看看烈士的家属,见到吕继英和年幼的孩子,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不久,张爱萍奉命率部队离开沭阳,去了皖东北。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到了淮海地区,创立淮海抗日根据地。淮海区党委根据吕继英在狱中的表现,由刘瑞龙、彭康、季凯等同志证明,报请华中局组织部审查批准,决定恢复她的党籍,吕继英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扎根淮海 支援前线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在各主要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在淮海地区,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兼任淮海参议会参议长,著名党外人士吴月波是副参议长,吕继英是参议会秘书。当时淮海地区的主要部门驻扎在沭阳县境内的张圩、胡圩,刘少奇、陈毅都曾在这里办公、指导工作,吕继英是参议会唯一的驻会工作人员。“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激烈的抗日反顽斗争中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人们,尤其是在争取中上层人士参加抗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吕继英在每次的参议会上总是带头发言。有一次,在会上,她提出“寡妇在改嫁以后应该能够带走丈夫家的财产”这一议案,许多有旧思想的人还不理解。这一议案对于提高广大妇女地位、促进妇女解放具有很大的作用,得到了副议长吴月波的赞同。他说服大家通过了这一议案,为妇女争取了合法的权益。这一做法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扬。
在工作中,吕继英大胆泼辣,开展群众工作非常有方法,许多难题在她手里迎刃而解。不少老人还记得吕继英当年骑着自行车在广大农村风尘仆仆工作的情景。说起这辆自行车,也很有意思。有一个城市里来的大学生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可是受不了根据地的艰苦,偷偷跑走了。临行前,他留下一封信给吕继英,对她的工作能力大加赞赏,可是自己受不了这苦,就把这辆自行车留给吕继英,作为对她工作的支持。于是,这辆自行车就成为吕继英的代步工具。
1942年3月8日,淮海专署、淮海军分区、新四军三师后方办事处及各县妇女代表在沭阳举行了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大会成立了淮海区妇女抗日救国筹备会,公推吕继英为筹备委员会主任。淮海区妇女纷纷加入妇救会,会员发展到110747人。
不久,日寇对淮海地区进行轮番“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这是淮海地区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各解放区,男青年大多被动员走上抗日第一线,妻送夫、母送子、妹送兄、姐送弟的参军场面到处可见。在吕继英等人的带领下,淮海区妇女组织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决军民的吃饭穿衣困难。
1943年,吕继英和当时担任泗沭(泗阳、沭阳)中心县委书记的李干成同志组成了新的家庭。1945年5月,日本即将战败投降前夕,淮海区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在沭阳召开,区、县代表524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决议案,选举汤若愚、吕继英任正副会长。不久,蒋介石纠集力量开始了对淮海解放区的猖狂进攻,宿北战役打响。吕继英和妇女干部们组织带领淮海区的广大妇女磨军面,做军鞋、军衣,护理伤病员,为伤病员洗衣服。在做军鞋的过程中,各妇女小组为了做得好、做得快,展开了热烈的竞赛。淮海区各县、乡妇联还发动妇女组织“保身队”,以剪刀、镰刀等为武器,对付还乡团的破坏骚扰。为了保卫麦收,让参加联防民兵的男同志在边区安心打游击,她们组织起几十个小组日夜到田头巡查,并帮助民兵家属共同进行春耕,搞好生产。
1946年底,由于形势严峻,吕继英和其他地方干部跟随主力部队一起北撤山东。1947年秋,她和许多干部一起奉命从胶东半岛启航,在海上乘木船重返苏北,同行的5条船有2条被国民党部队截住,可以说历经艰险才回到苏北根据地。上岸后,吕继英在苏北区党委做组织工作,一批又一批从山东回来的干部,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上,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后勤部长的刘瑞龙回忆说:“淮海战役前线吃饭人数有150万,每天消耗粮食、马料350-500万斤,战役中各地共付出粮食5.4亿斤,实际消耗4.3亿斤。运输弹药1460万斤(前线缴获的不算)。”因此,需要动用的人力之多和所需物资数量之大也是空前的,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共动员民工543万人、牲口76.6万余头、担架20.6万余副。李干成当时担任华中支前司令部副政委,领导和开展支前工作,吕继英全力以赴配合他,组织、动员、协调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苏北地区的广大妇女和许多男同志一样踊跃支前,她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长途跋涉,夜以继日地用肩担挑、小车推、大车拉、毛驴驮等办法把粮弹送到前线,对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起了巨大作用。战后,陈毅曾无限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踵武父辈 桃李不言
1949年4月,吕继英随着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先后担任苏州专署干部科长、苏州市民主妇联筹备会主任、常州地委城工组副组长、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人事处副处长、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私营营造业管理处副处长。后来根据她的特长和所学专业,上海市委任命她为普陀区教育局局长。
在吕继英的革命生涯中,与教育事业有着许多不解之缘。她的家庭就是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祖父、父亲、叔父都在当地任教,有着很高的威望。吕继英考入的东海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前身就是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吕继英上的也是师范科。在这里,她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且在开办妇女识字班的时候进行了亲身实践。从国民党监狱出来后,在暂时没有找到党组织的情况下,她以教书作为掩护,在沭阳县城、农村继续寻找党组织。在大吕庄,她利用简陋的条件,开办了一所学校。在她的影响下,大吕庄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的亲弟弟吕继元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在延安学习结束后,担任了皖东北泗(阳)五(河)灵(璧)凤(阳)地区的宣传部长,后在和日寇的作战中英勇牺牲。她的其他三个弟弟、妹妹也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革命胜利后,吕继英虽然在其他岗位上也担任过领导工作,但是她从事时间最长的还是教育工作。在她担任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期间,她以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忙碌。她深入教育第一线,听课评课;她带头支持教育改革,和青年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她关心教职工的生活,竭尽全力为教职工改善待遇。至今,曾经和她一起事过的教师在回忆她的时候,仍然一致称赞:她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人宽容大度、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对党忠诚、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原则性强。她在上海教育界有着崇高威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所培养的多数学生如今都事业有成、奋战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提起恩师的教诲,他们都说感同身受,受益匪浅,就像沐浴了朝露,精神抖然一新。
家风淳朴 厚德载物
在吕继英的身上,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本色,同样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她出生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中国传统学者,从小她就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革命胜利以后,吕继英作为党内高干的家属,同时自己也是单位的领导,却从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在她的大家庭里,子女众多,但她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形成了特殊的家教与家风,从而帮助子女确立了有益终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她经常对子女说:“爱学习、能吃苦,这是对你们最基本的要求。”在她的家里,一年四季都腌制着各种咸菜,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旧了给小的穿,补丁套着补丁。家里最奢侈的享受,就是改善伙食的时候下碗青菜面,甚至孩子上学的铅笔都用最简易的。连她最疼爱的小孙子想要一双新袜子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因为已经有了,还可以继续穿,再买就浪费了。家庭所有成员都不过生日,理由竟是那样简单:生日人人都有,没必要过。她从来不收别人的礼,甚至孩子结婚这样的大事,也是静悄悄地举行。她不允许孩子乘坐公家配备的专车,要孩子自己乘公共汽车回家。但是,对于穷苦乡邻,她却是那样大方,毫不吝啬。苏北老家来人,她都热情接待,借钱借物,从不拒绝。其实,她明知这个“借”字只是一种说法,虽然自己家里人口多、负担重,但她从来没有指望他们还。正是因为她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临,全家遭到前所未有冲击的时候,子女们都以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渡过了一道道难关。当时吕继英和其他老革命一样,遭到批斗、关押,甚至被发配到崇明岛农场去放羊,但她始终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她总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要坚持住,要相信:黑暗会过去的,光明一定会到来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她的子女个个都考上了大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刻苦学习、勤恳工作,成为了建设国家的栋梁。
革命先辈吕继英的一生,是革命者的一生,是奋斗者的一生,是奉献者的一生。她那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敢于破格的革命激情,崇高美好的革命品格,一心为民的革命情怀,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崇仰。她,是海属地区走出的优秀儿女,是海属地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