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生
信息来源:史志网 发布日期:2022-02-15 浏览次数:   字号:【

董力生

(1923-1990)董力生.JPG

董力生,江苏赣榆人。1942年担任村妇救会长,动员组织妇女开荒种地,支援抗日。在孟良崮战役中,她带领担架队绕行几百里,深入前沿阵地,救回伤员,为此,她获得中共华东局授予的“担架英雄”称号,并荣立特等功。在淮海战役中,董力生用独轮车为部队运给养、运炮弹,奔波在战场,被评为“支前模范”。新中国成立后,董力生是一、三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更生花旦铸模范

苦难童年  饱经磨砺

董力生,出生于赣榆县城头镇董青墩村的一个赤贫的雇农家庭。其时,旱、蝗灾接踵而至,禾苗枯死,加之政府腐败无能,饿殍载道,百姓靠挖树根、剥树皮充饥。她的父亲有时不得不靠走街串巷乞讨度日。在这样的境况下,她的出生,对于这个子女本就众多且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面对着又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口,她的父亲愁得蹲在破败不堪的茅草屋前长吁短叹,一夜未合眼,以致连给她起个名字的心思也没有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这个没有名字的小女孩,从小在苦水里泡大,虽然长得面黄肌瘦,却早早地懂事了。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为家里减轻负担。每天,她早早起床,在主动做好力所能及家务活的同时,经常挎着比她个头还高的破提篮到野外拾草或挖野菜,以贴补家用。

由于其“人小鬼大”的表现,有人戏谑地称她为“大姐”,未曾想到,一直没有名字的她并不恼怒,竟爽快地答应。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乡亲们便常称她“大姐”。

在她八九岁时,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有时一家人一整天都难得吃上一顿饭。其父为了养家糊口,冒着被抓去坐牢的危险贩卖食盐,经常没日没黑地游走于乡间,有时十天半月也难得回家一趟,在那个乱世,让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添了许多牵挂。

1934年,由于家乡发生灾荒,村里很多人家都难以糊口,许多人得了浮肿病,甚至饿死。董力生家的生活也难以为继,她的哥哥、姐姐先后远走他乡,想法谋生,家中仅留下父母及她。为了贴补家用,改善生活,12岁的她做起了卖花生的营生。花生是通过保人担保,才好不容易从地主家里赊来的,等卖完后再把钱交给地主以抽取提成,她经常是起五更睡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也不敢偷吃一颗花生,每次卖完后也才挣得可怜的几分钱。即便如此,这样的“好事”也不长久,因为在那个年月能买得起花生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无奈之下,她只好随父亲外出推车谋生,有时在路上,乡亲们经常遇到还没有车高的她,推着个硕大的独轮车蹒跚往前走。

不久,生活更加困苦,13岁的她只好逃荒到青岛去投奔外出谋生的哥哥、姐姐。从赣榆到青岛300千米的路程,她硬是赤着一双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过去。当哥哥和姐姐看到她一双满是血泡的脚时,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泪水。在乡邻的帮助下,她在日本人办的中原纱厂当童工,吃尽了苦头,整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但在纱厂里,她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使得她年幼的心灵燃起了革命的火种。

担架英雄  支前模范

1937年“七七事变”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部分工厂停工,无奈之下,董力生从青岛回到家乡,和周边的穷人家的男孩子一样到赣榆沿海的盐坨上挑盐或推小车谋生。起初,盐坨上的汉子还瞧不上个头矮小的她,又见她是个女的,认为她是来混饭吃的,便借着和她比试的名义要她知难而退。谁知一天下来,她不仅挑得又多又快,更没喊过一声苦与累,这不由得让那些汉子对她刮目相看,心悦诚服了。时间久了,董力生的名声便传了开来,大家都知道赣榆董青墩村有一位宽肩膀、一身好力气的小女子,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假大妮”。

1939年2月27日,日军以第五师团的半个大队,一个炮兵器中队为主力进击赣榆,当时赣榆县府军队正驻扎在县西北境,一时回防不及,县城遂为日军占领。赣榆县城沦陷后,县常备总队派人找到董力生,要她利用自身工作的有利条件,为抗日队伍刺探敌人的消息,她一听喜不自胜,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后,她多次利用送盐、卖盐的有利时机,推着小车出入敌占区,帮助地方抗日组织刺探敌人消息,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对有效打击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八路军到赣榆县(时称竹庭县,属山东滨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积极上进的董力生主动要求参加土地改革。在改革中她不畏封建势力阻挠,不怕苦不怕累,时刻冲锋在前,并主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坚决支持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1941年,18岁的董力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先后任村识字班班长和村妇救会会长。识字班是从山东解放区传播开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对于没上过学的董力生来说,这是个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好机会。每天正午12点,董力生准时来到规定地点,把哨子一吹,村里六七十名年轻妇女立刻就聚到村头一同上课。当时的老师是组织上派来的一名《大众日报》的编辑——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董力生正是从那时起,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成为村里的积极分子。

也就是那段时期,县妇救会会长认为抗日、生产都要靠自力更生,而她作为识字班班长,哪能一直没有自己真正的名字呢?于是为其取名董力生。18岁的她这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当她想到从此以后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告诉人家自己的名字时,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激动与高兴,那一夜竟兴奋得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识字班除了上课教字、传达时事外,村里妇女在她的带领下还有一项革命活动,就是站岗放哨。其时,周边30千米外的赣榆青口、赣马城里村、欢墩埠等村镇都是鬼子和汉奸的据点。为防范鬼子大扫荡,晚间,通常是精壮的年轻武工队员在村头山上巡逻放哨;而到了白天,这一任务就落到了儿童团和妇救会身上。

董力生经常主动要求站岗,有好几次,她站岗时,远远看到前来侦察的汉奸,及时通报消息,使组织和乡亲们免受侵扰。还有一次,敌人来犯时,董力生因为站岗耽误了撤退的时机,等她和母亲慌不择路地跑到山沟时,发现正误闯进游击队与敌人交火的战场中间,经历千难万险才躲过一劫。

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封锁”和“蚕食”,农业歉收,渔船失修,田地荒弃,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有的被迫离乡背井要饭。在董力生先后担任村妇救会长、农救会长、民兵联防队长的职务后,她积极组织村民开展自救,并把村里及周边的妇女发动起来开荒种地,又率领村民成立互助组发展生产,支援抗日。本来就缺衣少粮的她,率先垂范,为支援抗战,忍饥挨饿,吃糠咽菜,想尽办法开荒种地,把省下的粮食支援转移到山里的抗日军队,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粮食供应。此外,她还经常组织妇女为抗战举行义演,慰问抗日军队,并带领妇女赶制布鞋上百双,送给前线将士,还别出心裁地在布鞋的鞋帮里绣上“还我河山”、 “献给前方抗日战士”等字样。这些凝聚着赣榆妇女一片深情,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布鞋,饱含着赤诚的爱国之情,给前方将士大的鼓励。董力生因而多次被评为赣榆滨海区劳动模范,成为滨海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1943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经中央批准撤销了滨海地委,成立了滨海区委。同时,驻滨海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二旅、教五旅和滨海军分区番号撤销,成立滨海军区。同年秋,滨海区决定对所属地区的支前劳动模范进行集中表彰,董力生被选为劳动英雄,其事迹受到滨海区将士争相传颂。1943年冬,董力生出席了滨海区劳动模范大会,其时,任一一五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的肖华听说后,点名要见一见她。当肖华见到这位一次能挑百把斤的担子,和男人一样风风火火赶路的“铁姑娘”后,当场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是“滨海区难得一见的女英雄”,并当场奖给她一头毛驴,可她坚决不收,当将军劝慰她“有了它,你可以更好地为革命工作”时,她才勉强收下,但最终还是被她转送给了地方抗日组织。

也就在这一年年底,经受了党的考验的董力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她心潮起伏,思绪澎湃,她在内心暗暗发誓:“要永远跟党走,要以更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献给党……”

1945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董力生在庄上第一个报名支援前线,民工总队长看她是女的,再三向她说明妇女到前线有许多不方便,在后方同样能参加支前的道理。她不但不听而且很固执地说:“我非去不可。到那里一定不落在9000个民工的后头,俺不立大功不回家。”在她的“软缠硬磨”之下,总队长也没办法,只好让她上了前线。

到达鲁中后,董力生亲身感受到在战斗中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奋不顾身,英勇作战,重创国民党军的英勇气概。她心想:此时我这个共产党员不冲锋在前,更待何时?

短短几天内,华东野战军就有近万人负伤,战场救护任务相当艰巨。华东野战军部队的医务人员、救护人员远远不够,这项工作基本靠支前民工和当地群众来完成。董力生怀着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在做好组织发动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战场救护工作。她来往穿梭于鲁中根据地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大家深为她不怕牺牲,不怕脏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精神所感动,一致推选她当滨海区竹庭县担架队的小队长。在她的带领示范下,担架队一连十多天不停地在沂蒙山区的大山里来回转。孟良崮战役开始后,“董大姐”几乎就没放下过担架。5月14日,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为了抓紧时间转运伤员,董力生带领小队人员连续行军近10小时,一顿饭也没顾得上吃。队员们饿得肚子“咕咕”直叫,疲惫不堪,却没有一句怨言。一次,在漆黑的夜里运送伤员时,她的十个指头全碰破了,有几个指甲盖都裂了,她忍住了,没喊一声疼,没叫一声苦。指导员过来问候她,她说:“不要紧,把伤员同志赶快送到医院,俺就放心了!咱这点小伤,比起解放军来不算啥。”

还有一次,有个伤员发现抬他的是个女的,很过意不去,执意不让她抬。董力生便安慰伤员说:“你为老百姓流血流汗,俺妇女也应该爱护你呀!”“董大姐”的事迹很快传遍了鲁中,妇女们纷纷表示向她学习,更好地支援人民军队。这样的事迹也同样感动着来自竹庭县的其他支前民工,他们纷纷以“董大姐”为榜样,全力做好抢救伤员的工作。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 在万人庆功大会上,董力生被中共华东局授予 “担架英雄”称号并荣立特等功。此后,她又多次参加了支援莱芜、淮海战役的运送小车队,连续两个多月,她推着独轮车,送给养、运弹药,奔跑在战火纷飞的支前路上,成为当时滨海区担架队、小车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并多次荣获“担架英雄”和“支前模范”称号。她支前使用的独轮车至今仍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这期间,为寻找一位伤员,她不幸遭敌人逮捕。敌人软硬兼施,妄图通过劝降、诱供、逼供等手段从她口中得到山东党的情况。审讯中,董力生从容不迫,镇静自若,矢口否认她是共产党员。敌人恼羞成怒,对其施以酷刑,百般折磨,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不变口供。敌人证据不足,无法定案,地下党组织乘机营救,用钱买通看守。敌人见实在拷问不出什么,就把她给释放了。

学习标兵  生产能手

1949年3月,苏鲁地区逐步得到解放,董力生被选为山东妇女代表,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说:“董力生,这个名字起得好嘛!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妇女同志,也要养成特立独行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锐气……”那天,成为董力生平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天,她暗暗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对她的关怀和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董力生先后任村长、区生产助理,是一、三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初,她还被周恩来任命为山东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并作为列席代表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并再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北京接见参加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模大会的支前模范时,特意走到范董力生的面前表示慰问,还特偕夫人康克清为她题词:“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

同年9月26日,参加全国劳模会的董力生意外地见到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1962年发行的人民币一元券上,图案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就是以梁军为原型绘制的)。经过一番交谈,相仿的身世遭遇使得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欣赏。董力生非常羡慕梁军,主动向她求教。会后,她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北京机耕学校,看到了许多妇女兴高采烈地在学校学开拖拉机,这令董力生怦然心动,她心里想道:我要是能做个拖拉机手,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那该有多好呀!

解放初,拖拉机手都是从劳模、共产党员和有文化的人中挑选的,是组织上极为珍视的佼佼者。拖拉机手一到生产队,总能受到前呼后拥的接待,尤其是女拖拉机手更为稀少。

参观学习回来后,董力生夜不能寐,睁眼闭眼都是自己驾驶拖拉机的情景。踌躇再三,她向组织上提出了想当拖拉机手的愿望。山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经过商讨,把她介绍到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去学习开拖拉机,也由此使她成为了华东地区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其时,在广饶县(广北农场所在地)那片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土地盐碱严重,风沙大,建场工作异常艰苦,开始时,董力生天天住在临时搭建的地窝棚里。所谓地窝棚,就是现挖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简易住宿的地方。

董力生刚到农场时,当地人听说来了一位英雄劳模,争相都前来目睹。大家都挺纳闷,一位英雄劳模咋想到这个地方来?但性格爽直的她却丝毫不觉得这地方条件有多么艰苦,或许是以苦为乐惯了,她的身上始终洋溢着“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劲头。她对谁都热情,谁有困难总是热心相帮,很快,就和当地老百姓融为一体,有的甚至成了挚友。以至后来,乡邻们都说她像棵柳树,插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洲。

她到广北农场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化水平低,凭着识字班的那点基础早已捉襟见肘,在学习使用拖拉机时,笔记抄不下来,甚至讲解都听不懂。学到机器原理时,困难更多了。大大小小的零件一大堆,每个零件的名称,连问好几遍才能够勉强记住,这让她非常苦恼。其时,省妇联的王寅鼓励她说:“不要怕困难,不要灰心,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于是,她狠下心来,一心扑在学习上,一边恶补文化知识,一边钻研拖拉机技术。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经常是别人睡下了,她还在苦背理论知识……

学会了理论知识这只是基础,推惯了独轮车的她初次面对硕大的东方红拖拉机,心里突然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底气。刚开始驾驶时,她坐到大机器的方向盘后面,心情很是紧张,手忙脚乱,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拖拉机开动起来不是走得不直,就是转弯转不过来。两天后,她凝神静气地想了想王寅鼓励的话语,重新恢复了信心,更加努力地去钻研和锻炼,她一次次地研究,又经过夏收秋种的实习摸索,驾驶技术不断提高,终于能开着拖拉机自如地奔驰在土地上……

在董力生的影响和带动下,此后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又先后涌现出李桂亭、周作元、宗南、李淑敏、朱镜冰等多位女拖拉机手,她们每天不辞劳苦地奋战在广饶县广袤的土地上。那时为了多开荒,她们每个人一天几乎要开垦约130亩地左右,一个台班干12小时,连续耕作20多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疲乏不堪。这还不算难,最难的是突击开荒连轴转时,夜班小憩就睡在苇棚或简易木屋里。特别是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往屋里灌,董力生有时顾不了那么多了,顶多找块板子隔一下,就睡在男拖拉机手中间。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尴尬,对董力生她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2000年,广北农场建场50周年时,女拖拉机手周作元曾赋诗一首,形象地道出了当年的境况:“少者为奇故事多,帽子一戴常认错,夜班田间睡木屋,男女同室木板隔。”

最困难的是一个人开拖拉机夜间犁地,黑咕隆咚的一大片荒地人迹罕至,胆小的女拖拉机手一般不敢熄火。她们经常看到犁铧后面不远处有两束绿光,那是荒原上跟踪而来的貔子或狼。心里直发毛的她们不停地往前开,不敢停一下。黑如泼墨的夜里,遇此情景,不免令人毛骨悚然。女拖拉机手中,数董力生胆子最大,她主动要求调到夜间犁地,在白天,她则经常跟随男工引水洗碱种水稻。在董力生的带领和努力下,女拖拉机手们还联手攻克了水稻工厂化育秧和马铃薯种植机等几十项课题,并培养了大批农机人才,广北农场则连续几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董力生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莫高荣誉  前进动力

1952年4月,董力生幸运地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随中国赴苏参观团到苏联访问,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并获赠一套黄呢军服。此后,《大众日报》于1952年6月21日、22日、23日连续三天,刊登了著名版画家俞沙丁和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创作的16幅连环画,画上所宣传的主人公就是董力生。次年10月,董力生参加全国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金日成还馈赠了她一台留声机……

回国后,董力生作为模范代表到惠民地区各县做巡回报告,她动情地回忆着访苏访朝的那些日日夜夜,新鲜的见闻令听者如痴如醉。

1959年,董力生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这成为她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往事。那年她36岁,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和倪志福、李瑞环、王进喜、时传祥、周阿庆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出席全国群英会,参观了当年建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等新十大建筑。此后,她又受到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10月1日,这些全国先进工作者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国庆10周年的典礼。此时此刻,董力生的心中感到无比荣耀与激动,她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哽咽着对身旁一位劳模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出生在雇农家庭的穷丫头,有朝一日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今后,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不至辜负党对我的哺育与培养……”

在以后的岁月里,董力生一直精心保存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筹备委员会给她发来的请柬,以及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国宴邀请函,并把它们和“全国劳模”等很多证书一起珍藏在一个大纸箱内,每逢重大节日,她都要拿出来仔细翻阅,一遍遍追忆着那份美好回忆。

此后,荣誉接踵而来,1960年3月,董力生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并任执委。1959-1965年,董力生任山东省历城县八一拖拉机站副站长,1975-1981年,任历城县妇联副主任,1981年起,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这期间,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每当组织上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总是爽朗而坦诚地回答说,荣誉都是党给我的,我就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此后,朴实泼辣的她每到一个新岗位,都虚心好学,并且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她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所有的荣誉都属于过去,我就是一名新兵,需要从头学习……”

就这样,她在学中干、干中学,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并且干得十分出色。进入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后,58岁的她已成为一位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可她仍非常谦虚地说:“党就像用心良苦的母亲,把我放在一个又一个岗位上锤炼。战火的冶炼使我坚强、技术人员的阅历使我灵巧、维护人员的阅历使我严谨、管理工作的阅历使我懂得关爱。

1985年9月,董力生由于长期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离职休养。1990年1月3日,身患重病的董力生在济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