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文化 情系地方研究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2-05-07 浏览次数:   字号:【

        ——记连云港市史志研究工作者张建民

赵 鸣

张建民是我的老哥,说是老哥,其实并非年龄长我许多。事实上,从年龄上说,他只比我大几个月;敬他为老哥多是因为学理研究成果和专注研究的情怀。他长期从事地方经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一、不懈耕耘地方经济文化研究

建民同志毕业位于连云港市的江苏省财校,原本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在连云港机床厂从事财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研究相距甚远,不是专事研究工作的。

1982年通过考试,参加了江苏省委党校首届正规化学历培训——经济理论班(脱产两年),以三卷《资本论》为学习主线全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84年改革开放,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为了强化经济理论研究,从全市各行各业寻找专业研究人才。就这样,一个机遇落在了张建民同志身上!

当时,他从省委党校刚刚毕业,就被选调入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从事理论教育工作。他在宣传部理论科从科员一直干到副科长,一干就是8年。在此期间,他一方面认真学习、深入了解连云港市地方经济发展来的经历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撰写了一批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研究论文,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许多地方历史文化的史学资料,成为后来从事历史文化史学研究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与时任连云港市委宣传部任理论科长,后在广州市社科院、广州日报社担任领导职务的顾涧清等人一同工作,合作撰写了《中国陆桥经济》(中国海洋出版社,第二作者)、《连云港市经济地理》(中国海洋出版社,第三作者)等作品,深入研究了连云港市地方经济特点、大陆桥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为连云港市改革开放献计献策。特别是在此期间对于地方海洋文化、《西游记》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和浩瀚文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积淀了丰硕的史学文化素养。

从1991年12月至2000年2月,他又转入市委宣传部党员教育科工作。尽管岗位变了,但是,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热情没有减。他将理论史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爱好,将自己学习了解的地方文史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党员教育中,通过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全市党员干部的对于地方文化的知情和了解,增加党员干部对家乡的热爱和文化自豪感,从而推动了地方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就这样,他在宣传部干了16年。在此期间,他大量收集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与连云港市有关的地方文化史料,如陆桥经济、《西游记》文化、徐福研究、东夷文化研究、孙中山与连云港、“江北三杰”沈云沛等人物史料,并结合自身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使得自己在地方文化史学方面小有建树,也为后来深耕地方文化奠定了扎实基础。2000年2月因工作需要,他正式调入连云港市社科联,任驻会的副主席、党组成员,开启了人生文化研究的新征程。

我与建民是地道的同事。他在宣传部期间,我也在哪里工作。我们时常见他静坐在办公桌前低头奋笔疾书,挥洒青春汗水;时常又从我们身边匆匆插肩而过,赶赴讲堂。记得那时的办公室还在老市委大院的房子里,夏天没有空调,那慢慢悠悠的电风扇也是一件奢侈物。我们部内干部都有经常加班的习惯,他们理论科就在我们隔壁。建民同志是夜晚加班的常客,写稿子经常到夜深人静时分。那时,天气炎热,建民时常穿个白色汗背心,拿把蒲扇,一边拍打蚊子,一边在案头疾书,梳理研究思路。

那时,给机关干部讲理论课是一项常规工作。他只要一上讲台,就始终激情万丈,滔滔不绝,纵横贯通,给听课者启迪和教育。我们那时从事外宣工作,需要大量了解对方文化和史学知识,以便对外传播,一些知识得益于建民老兄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西游记》文化、大陆桥经济、海上丝绸之路等,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收益匪浅。

二、长期专注大陆桥经济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大陆桥经济成为经济界的研究重点。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地方桥头堡,自然也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方向。

张建民抓住研究重点撰写了一批关于大陆桥经济的文章。1990年,他就撰写了论文《新丝绸之路与世界物流运动新格局》,从世界经济的格局入手,阐述了大陆桥开通对于我国物流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功效。之后,他研究成果不断,佳作叠出,成果不断。1992年,他参与编著(副主编)并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大陆桥与连云港对外开放》;1992年,又参与创作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陆桥经济》(第二作者)一书。2004年—2006年,论文《陆桥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和《论陆桥文化》先后刊发在连云港师专学报上。2007年的论文《海州湾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入选省炎黄文化研讨会并作大会交流。2007年的论文《陆桥经济带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曾获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张建民的研究成果也进入丰产期。2011年至2016年的几年中,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多项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省人社厅,以及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等省市多个相关部门立项课题。其中主持的重要科研项目有2014年度的江苏省社科联立项课题《丝绸之路与江苏现代物流人才战略研究》、入选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助推港城发展十大社科优秀成果的《连云港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研究》、省社科联基地重点课题《江苏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度的江苏省应用研究重大课题,省社科规划办与省社科联双立项课题《江苏对接“一带一路”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1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如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研究》等等。2917年,他将这些年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定名为《江苏对接“一带一路”若干问题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江苏首本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专著,为提速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和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主持。这一理论成果汇集了建民同志多年的研究心血,也寄托了他对于大陆桥经济的倾力专注之心。

三、激情挥洒《西游记》文化

《西游记》是我市本土的中国文学名著,也是地方文化的经典。研究《西游记》文化是建民同志的工作重点,既体现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他自我精神层面的追求。

他从90年代开始就着手对《西游记》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的研究。21世纪初,他多次研读《西游记》原著,对于《西游记》中的人物和内容烂熟于胸,并对《西游记》与连云港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先后撰写了一批《西游记》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章,将《西游记》与连云港的地方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为地方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特别是2006年,连云港市政府发起了“将美猴王送进奥运会”的吉祥物推荐活动。他通过自己对于《西游记》主人翁——孙大圣的理解和中国民俗文化等了解,撰写了“美猴王申吉综述”,历数美猴王成为奥运吉祥物的理由,从奥运会推崇的人文精神入手,大力抒写了美猴王成为奥运吉祥物的优势和特色。尽管,后来因为多种原因,美猴王没有能够入围。但是,建民同志的一些研究,则为我们了解《西游记》文化增色添彩。

城市精神一直连云港市地方党委和政府关注的文化重点。提出什么样的城市精神,就能够体现什么样的城市价值、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西游记》不仅是风靡我国文坛的经典文学作品,而且与连云港的地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民同志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连云港作为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的老家,《西游记》文化不仅是连云港城市形象的名片,更重要的是《西游记》文化体现了连云港市城市精神,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人文精神,对于建设好连云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游记》精神不仅需要体现在研究中,更需要体现在城市发展中。2004年,他撰写了《连云港:一座充分展示西游记文化神奇魅力的城市》,洋洋洒洒8000字,刊发在《连云港论坛》上,提出将《西游记》文化和《西游记》精神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2005年,他又撰写了《西游记文化:连云港城市建设风格的主旋律》文章,提出在城市建设中,要将《西游记》文化植入其中,让来连云港的人都能够感受的《西游记》文化的人文魅力和精神风貌。2006年,在当年的党代会报告中,将《西游记》精神写入报告,有效地提升了《西游记》文化在连云港城市建设中的现实地位。为此,他专门撰写了系列文章《连云港精神与西游记文化》,全面阐述西游记文化与连云港的关系,刊发在《苍梧晚报》上,在市内引起反响。2017年10月,他的13万字专著《连云港:西游记文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关于连云港与《西游记》的文化回溯、历史阐释和割舍不断的文化联系,都得益于他多年对乡土文化的探寻和研究,得益于他从《西游记》精神中获取的人文感悟。建民同志不仅研究《西游记》文化,而且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在乡土史志研究中不断进取,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潜心研究徐福文化

徐福是我国秦代方士,也是我国历史上跨越海洋、首航扶桑、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在连云港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徐福故里——徐福村在我市赣榆发现,并得到业界专家的考证和认同。到本世纪初期,连云港市先后多次举行全省、全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开创了集体研究徐福的先河,促进了国内外徐福研究热潮的持续升温。2000年,张建民调入社科联之后,一直关注徐福的研究工作。通过在多方协调和多次与全国徐福研究会的接触后,他决定将徐福文化作为地方人文研究的重点,开展深入地史学挖掘和调研,梳理徐福的文化价值,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徐福研究机构“徐福文化研究所”,挂牌在市社科联,为全国的徐福研究和史料整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打下了基础。

连云港徐福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徐福东渡的研究机构建民同志借助连云港得天独厚的地缘有利条件,在原市委宣传部领导张良群同志的指导下,与赣榆地方研究者一同专事研究徐福以及关联的问题。他们先后进行了中、日、韩稻作文化、历史百工与贸易、中日韩文字发展史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跨区域的人文交流,编辑出版《徐福研究》期刊等活动,推动徐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史学考证研究工作的展开。

建民同志还身体力行,带头撰写了系列徐福研究重点文章。如《关于共同开发中日韩徐福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关于徐福文化当代传播与流布的特点研究》、《以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等。都在徐福研究业界引发强烈反响。2016年5月,在象山召开的中日韩徐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以《徐福精神传承与东亚价值观的重构》一文做了专题发言。在他撰写的研究论文中,有三篇关于徐福文化研究的文章,曾在日本、韩国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交流,其中《中日韩徐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曾在韩国济州道徐福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受到当地电视台的采访。《我与济州岛的徐福缘》徐福研究的意外收获。

特别是“中日韩徐福文化交流基地可行性研究”,曾获省人事厅、财政厅、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A类资助项目,为江苏省社科类的最高类别资助奖项。 也正是由于他的专注徐福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丰硕的学研才识,受到了徐福研究业界的广泛认同,使得他有幸当选为中国徐福会副会长、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副会长,在徐福文化研究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

五、退休不离地方史志

2017年初,建民同志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归到本来的自我。然而,退休不离故土,退休不离本行,退休不离史志研究。他继续在地方文化史学方面不忘初心,辛勤耕耘。

他继续发挥自己的研究优势,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界同仁,结合多年来从事陆桥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与江苏以及连云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紧密结合,认真研究江苏以及连云港如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他还广泛收集地方海上丝绸之路、淮盐文化、沈云沛、许鼎霖等文史资料,积极撰写研究文章,抒写和彰显地方文化长项和文化特色。其中,他主持的省社科联基地课题《连云港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研究》,荣获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的“首届助推港城发展十大社科优秀成果”。为连云港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积极“鼓与呼”,得到了市委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推动了连云港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有序开展。

深耕乡土文化,情系地方研究。在我市的地方经济文化研究方面,建民老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忘我的情怀,孜孜不倦地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史料,研究总结其现代价值,服务地方建设与城市发展。愿老哥守正初心,不忘使命,挥洒激情,再立新功,为连云港市地方文化建设,多出佳作、力作、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