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心昂:矢志为“史志”的“老报人”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2-05-07 浏览次数:   字号:【

张晨晨 刘鹏

“我总觉得,我跟党史啊,在冥冥中有这么个缘分。”在南京的儿子住处,丁心昂端坐桌前,不无感慨地说出这句话。

从《连云港日报》副总编辑,到《苍梧晚报》总编辑,再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直以来,丁心昂都秉持着一颗实事求是的心,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悉心投身于党史和地方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新闻跟党史也有个根本的理论联系,就是‘真实即生命’。新闻是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党史是真实反映党的历史。同根同源,我一直都在老本行呆着。”

80年代开风气之先

推动全市党史搜集研究工作步入正轨

“我自己出身于革命家庭,经过父母的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党的感情很深。”丁心昂回忆道。然而,他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分配在企业工作,有段时期“断”了跟党史的联系。不过,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他便被调到市委宣传部,从事理论教育工作,才开始密集地接触到党的历史。“连云港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1927年秋建立第一个党组织起,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依靠并带领全市人民,历经革命战争的生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在港城大地上谱写出了气壮山河、永载史册的壮丽史诗。”

1979年,丁心昂被调到连云港日报工作,主要负责政文报道。此间,出于报纸定位需要,以及他自身的对党史研究的兴趣,在连云港报上专门开设了一个叫做《党的生活》的专版,目的就是钩沉党史,传播红色文化。为此还在该版面细化出了一个叫做《风云录》的专栏,除了自己撰稿,还会跟社会各界约稿,忙的不亦乐乎,这期间的积累,也让他更加笃定了对党史的热爱。

实际上,丁心昂的热爱,还促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当时,在这项报纸编辑工作中,丁心昂深深意识到,党史资料的“搜集难”,一些革命老同志已到风烛残年,眼见着他们的离去之时,就是党史资料的“断层”之际;当务之急,必须“抢救”党史。而恰巧,市博物馆有个专门搜集地方党史资料的人,叫作仲其臻,学历史出身,手头上有不少资料,沟通后,他们一拍即合,将这些资料一一整理润色后,发表在了《风云录》专栏。

可这做法,对于全市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杯水车薪,为此,丁心昂冒出一个大胆想法,给时任市委书记叶志俊写信,提出连云港地区党史资料的流失问题。巧合的是,为了抢救性征集党史资料,当时,全国召开了首次党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国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党史资料征集工作,许多地方的相关单位都相继成立了党史征集部门,积极“抢救”老同志所了解和掌握的党史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丁心昂的推动下,市委宣传部从市图书馆、报社等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工作小组,专门从事党史搜集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党的生活》已经编了几十期。市委宣传部就委托他把发表过的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印刷出来,作为《连云港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虽是内部出版物,但却是全市第一本有关党史资料的汇编材料,开了风气之先。”说道这里,丁心昂脸上露出一丝自豪之色。

“老报人”的转型之路

“作为史志人,既要甘于奉献,又要善于创新”

“从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我的精力主要都集中在报社的扩建改造工程上,缺少精力去搜集整理党史资料;尤其到了2000年,参与筹备的《苍梧晚报》正式创刊,精力更是分不出去。不过,到了2003年,我们的缘分又来了。”丁心昂不无感慨地回忆道,也就是当年元旦之后,丁心昂离开了工作二十多年的报社,被调入市委党史工办,度过了退休前的三年多宝贵时间。

上任伊始,丁心昂怀着一腔热忱,积极投身单位的整顿工作。基础稳定之后,真正的工作挑战才正式开始。

“在史志部门,有这么一种现象:为核实一个数据,翻箱倒柜,折腾一上午;为寻一份史料,走街串巷,遍访知情人;为写几页精彩文字,夙兴夜寐,痴癫好几天。”丁心昂说,许多人在一部志书中度过了无数枯燥的岁月,可他觉得,这恰恰让他收获了一种人生的沉淀和富足。当时,我市的“党史一卷”已经出版,“党史二卷”的编撰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为此,除了日常资料的搜集之外,丁心昂就是率队四处奔走,寻访“历史当事人和见证者”,甚至还远赴北京拜访了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以及其他老革命,“90年代谷牧来连视察时,我以记者身份陪同了三天,此次再赴北京,也是缘分呐。”丁心昂开心地回忆道。由于不懈的努力,连云港市史志工作在全省渐渐展露头角,《2003年连云港年鉴》被评为全国特等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党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只有两家。为此,时任市委书记陈震宁同志专门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予以表彰,财政专门拨专款予以奖励。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能够参与地方历史的记述过程,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肩上沉重的责任。”丁心昂说,除了编撰党史之外,他还积极参与编撰年鉴和修志,先后总撰了《花果山志》、指导了《朝阳镇志》。这两部志书均在全省获了奖。全市启动了新一轮修志工作,各县区史志工作也都开展得风风火火,所编志鉴在省内评奖中屡有斩获。

“作为史志人,既要甘于奉献,又要善于创新。”丁心昂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地方志作为‘地方之百科全书’,一直以来都充当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谱系。但就是这种思维,导致诸多志书体例死板、内容僵化,机械性填塞严重,犹如冷冰冰的‘谱系’。”丁心昂说:“为此,我们需要创新,认真结合市情实际,才能有的放矢。”

“拧成的绳子拉不断。”丁心昂说,编纂的过程不是他一己之力,而是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这里有在编的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在专业的本职工作之外,还承担着额外的修志工作的组织和初稿的统筹工作;有聘请的退休老同志,是部门志资料和初稿的具体写作者;更有一些退休老领导,奋斗在修志工作的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集体战斗的过程中,我向他们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史学修养,也收获了大大的情谊。”丁心昂不无感慨地说。

积极推动市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

把珍贵党史资源保护好、建设好、运用好

2011年7月4日,市革命纪念馆新馆开馆,这在当年算是连云港的一件大事,而当年,丁心昂虽已退休多年,但回顾往昔,其实它的建成开馆,离不开丁心昂的“前人栽树”——他亲自牵头推动市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为此,付出了诸多心血。

“连云港有非常多的革命遗址遗迹,我们需要把这些珍贵党史资源保护好、建设好、运用好,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引导激励干部群众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努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可惜,当时的老馆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丁心昂回忆道。

为了让这个项目顺利立项和开展,当年,丁心昂带队,在北京、南京,天津等地,四处辗转奔波。“当时市里财政紧张,仅能拿出有限的资金支持,为了筹措资金,我围追堵截省旅游局局长,甚至还专门到北京找了谷牧同志,谷老也很支持,让办公室给江苏省委写了封信。”丁心昂忍俊不禁——就是因为这封信,江苏省才拨了五百万,纪念馆项目才得以正式启动。此间,丁心昂还通过关系,找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连云港籍设计师,为场馆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他退居二线时,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立项、土建设计、土地征集、展览设计均已完成。

退休后,丁心昂又被聘为连云港市志特邀编辑,参予到由他启动的全市二轮修志工程中,一直干到志稿完成。如今,他仍然关注着史志工作。这份执著的精神,着实令人称颂。而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他这样的史志工作者,坚守书斋,矢志学问,才能传承学术薪火,保存文化血脉。

实际上,在采访过程中,丁心昂一直推说自己没有做出多少贡献,反而时时提及其他诸多本地的文史工作者。而正如他所言,在我市史志部门正式的编制之外,还活跃着一支多达1000余人的修志工作者队伍。这些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放弃了本该颐养天年的休闲生活,不计较待遇高低,不计较报酬多少,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从退休时的两鬓初华到如今的霜染白头,从孙子嗷嗷待哺到如今已经跨入大学门槛,他们为地方志事业贡献了桑榆红。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山雨”。如同丁心昂一般,这些史志工作者,用他们对家乡的热忱挚爱,用他们对史志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真正含义;而党史的滋养,也让他们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续写新的辉煌。

——《连云港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