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华:“热心颂英烈,无悔写党史”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次数:   字号:【

张晨晨刘鹏

 

有人说党史工作坐的是冷板凳,翻的是旧资料,所宣传的都是卸任下台干部和作古英烈,因而很不受重视。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却以“热心颂英烈,无悔写党史”的座右铭,来注解自己的半生,他就是灌南县委党史办公室史志科原科长李锦华。 

1992年从事党史工作以来,担任了《灌南革命斗争大事记》、《灌河烽火》、《灌南大事记》、《灌南人民革命斗争史》等四本地方党史资料的副主编,参与并组织了《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灌南分卷,《灌南县革命烈士传》、《灌南县建国后党史专题资料》以及七个年度的《灌南年鉴》的征编工作,在市级以上党史刊物、书籍上发表人物传记、论文、党史文章12540多万字。这些成绩的取得,取决于他对党史工作的热爱。 

 

以“情”著史

 

“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再清苦也值得!”

 

“没有党史工作对我的滋养,我也不会有如今活络的精神状态。”初见李锦华,虽年岁愈长,精神却仍很焕发,颇为健谈的他,也为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言谈举止间,足见他对党史的真心热爱。1987年,李锦华从空军航空兵测量团宣传股长的位置上,转业到灌南县广播站担任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从事新闻工作,由于宣传报道的都是新人新事,并且还兼负舆论的责任,所以非常吃香。1992年,因为文字编辑撰写能力突出,组织上将他调到党史办工作,虽说在业务上有专长发挥,但他仍一度接受不了。“当时,我们那有句俗语,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让我去修志,这不明摆着我不得志嘛。” 

但是,在翻阅党史资料中,他受到了感染,被革命前辈那种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所感动了,“革命前辈为了打江山,为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幸福,连生命都搭进去了。我们这些守江山、建设祖国的人,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李锦华补充道:“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煎熬的中国人民领出黑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无从畏惧。而我们党史工作者是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的,虽然清苦一些,寂寞一些,甚至受到一些冷遇,我们也是值得的。”虽然在本县工作的战友,很多工资待遇比他高,但对党史工作的热爱,却保证了他踏踏实实地耕耘着。 

1996年,李锦华在翻阅党史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四川省酉阳县委党史办1993年寄来的协查信,请求灌南县党史办协助查找汤化赞烈士的后代,弄清汤化赞的生平事迹。然而,由于办公经费不足,办公室对来信并未引起重视,从来信中,李锦华了解到汤化赞在四川剿匪中只身率领十几个民兵和上千土匪激战一夜,后弹尽受伤被捕,受尽折磨,但汤化赞坚贞不屈,英勇献身。李锦华既为烈士的事迹所感动,也为办公室未能及时查找到烈士后人而愧疚。于是,他每逢遇到姓汤的人,就打探汤化赞这个人。后来,他竟打探到烈士的二儿子,时任党史办副主任汤朝进的身上了。他当即对汤朝进进行了采访,并根据其指点查阅了沭阳革命史料及《烽火桃李赞》一书,很快写成汤化赞烈士传记寄给了酉阳县党史办。还相继在省市多个平台宣传了汤化赞烈士的英雄事迹。2001年,当得知汤化赞烈士已被收入了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李锦华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李锦华潜心征研党史的故事还有很多。抗战胜利50周年时,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搞纪念活动,出于对党史工作的热爱,李锦华建议办公室编撰灌南县抗日斗争故事集,献计和关工委、团县委、教育局联合出书,以卖书款抵冲出版经费,并自告奋勇担任主撰人。建议得到了领导的采纳,并指定由他担任副主编。仅三个月就完成了撰稿任务,定名为《灌河烽火》。该书于19957月出版发行,共8000册,在中小学生及老干部中引起很大反响。他说:“搞好党史工作,要有对党史工作的热爱。”

 

用“心”钻研

 

“要搞好党史工作,就要有积累,要时时处处留心。”

 

党史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还要有丰厚的地方党史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就要靠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7年来,凭借着对党史的热爱之心,李锦华共收集了各类党史书刊100多册,积累地方党史资料70多万字,个人记党史知识笔记30多万字,既有效地提高了自己,也对党史征研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要搞好党史工作,就要有积累,要时时处处留心。”李锦华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一次,他到金湖县走亲戚,发现新华书店有“第四野战军”的书卖,心中想到,当年新四军三师北上后编入四野,其中能否有三师北上南下的线索,能否找到灌南名烈吴书的线索?就花钱买了一本,后来果然从书中发现了很多重要线索,并发现一名灌南籍团职烈士,对丰富灌南党史起到了积极作用。 

“很多老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这方面,我们必须将他们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2000年,李锦华在县群英谱办公室一次征编采访中,听一位老人说离休干部扬必州会唱当年的抗日小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把扬必州记在心底。2001年,回到党史办后,他专程找到了这位离休干部,征集到了当年流行在东灌沭地区的反映吴书政委率队拔据点的全过程,且为当年流行小调,因而深受老干部的欢迎。 

200310月,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老战士,浙江金华军分区参谋长、副军职离休老干部程同谟专程到灌南祭扫他的老团长汤曙红,李锦华认为这是送上门的活资料,在吃饭时就和老人聊了起来,晚饭后又随同老人一齐到新浦追踪采访,弄清了三团的许多疑问。就是凭借这股子钻研精神,李锦华先后撰写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新四军军部西迁黄花塘的战略意义”、“毛泽东与群众路线、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等8篇论文,并获市级优秀论文。 

在党史办17年,李锦华不仅通读了三个版本的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美援朝战争》、第三、四野战军,《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回报》、《新四军》、《八路军》等20多部史料书籍,还深入地研究了灌南党史办八十年代出版的党史资料,翻阅了资料库里所存的160多卷采访、征集上来的本县党史资料。这些努力有效地丰富了他的党史知识,为研究灌南地方史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李锦华根据“灌东大突围人员在涟东地区180天”的史诗,推断出19441119人为灌东突围的具体日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认可。“除了热情,扎实的历史功底,也是我们史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

 

 

凭“力”践行

 

“做好党史工作,还要看你有没有吃苦之心。”

 

“党史工作并非通常人所形容的无事可做,而是有很多事可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吃苦之心,要主动去找米下锅。”在征编灌南大事记时,李锦华和另一位同志到灌云档案局查阅档案,一去就是一个星期,在灌南县广播局一坐就是八个月,家里什么事也顾不上,虽然老婆抱怨,孩子有气,可他感到这是工作,这是常态——搞好党史工作就要有专心。 

2001年,应省委党史工办征集革命纪念地图的要求,李锦华和办公室的另一位同事骑着自行车,跑了四天,对新安特支诞生地、惠浴宇故居、引羊寺暴动旧址、大拐圩保卫战发生地、余兴支部诞生本地、灌东工委办公地、五里槐伏击战旧址、武小园保卫战旧址等30多处纪念地进行了采访拍照,饿了就在小饭馆下碗面条吃,渴了就捧点河水喝,到第四天由于风大,在沂河淌骑车时间长,导致痔疮发作,不得不到医院进行手术切除。 

李锦华对烈士的敬畏之心也可见一斑,甚至不惜做出很大的奉献和牺牲。2002年,灌南县委党史办接到盱眙县委党史办请求协查邵佃銮烈士事迹的来信,李锦华当即和另一名同志下乡采访,虽然天气非常炎热,午饭还是在随访同志亲戚家吃的,但他为及时完成兄弟县的协查任务而高兴。在这种爱党爱史之心的支配下,他相继写了“血染的旗帜,记特等功臣郭玉贵”、“抗日英雄金玉山”、“无悔的人生——烈士殷绍林”等10多篇被党史资料所遗漏的英烈事迹,并在相关书刊杂志发表。 

而在征编群英谱工作中,宣传部只派了一位副部长指导工作,其他征编工作全部布置给了李锦华一个人。在那段时间,他白天到乡镇辅导写作方法,晚上回来修改稿件。在编辑出版《灌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时,办公室主任将全书的统稿任务交给李锦华,由于县志、党史两办合一后,生手多、熟悉党史业务的人少,他连续超负荷工作,8个星期日没有休息,一鼓作气将初稿8万字扩写到24万字,并且加配了惠浴宇、孙海光、孙良浩、吴书等22幅先辈的历史照片。史书出版发行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有一年,灌南县开展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一些单位纷纷要求党史办公室去讲地方党史,作为史志科长,任务自然落在了李锦华身上。当时,他正身患重感冒,嘴唇都起了泡,口腔又溃疡,但他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各单位邀请,在医院打完“病毒灵”、“青霉素”后,就准点赶到去各单位讲述灌南党史。至20083月,他已为全县23个单位2000多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了地方党史课。2005年,组织上把他抽去搞“灌南人民革命纪念馆”筹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纪念馆没有两年建不起来,李锦华凭着对地方党史的熟悉,一个月内拿出了全馆布置内容,半年内征集历史图片1300多幅,8个月就完成展出任务。 

2007年,是李锦华最困难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岳母去世、母亲病故,妻子患乳腺癌手术,可以说把他忙得焦头烂额,而他却一点也未影响工作。多年来,李锦华一直住着转业时分配的50多平米两居室平房,2个儿子,一个自谋职业,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打工,办公室困难时连误餐费、住房公积金都无法发放。但他却说:“我为宣传共产党、颂扬革命先烈,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清苦,但是心底甘甜。” 

“热心颂英烈,无悔写党史”这是2006年,李锦华在全省党史工作表彰会上的书面发言。这一年,是他第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党史工作先进个人。实际上,他所获荣誉数不胜数——7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2次被评为市党史先进工作者,5次受到省表彰,3次被评为全省党史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李锦华仍发挥余热,不遗余力,为地方党史工作默默奉献着。

      ——《连云港史志》